作者 张鄂
最近,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千年古镇蕲州,不来不知道,来了看到部分就吓一跳。这里的有趣的文化现象实在令我着迷,于是利用闲暇时间,在当地乡贤的带领下,走访了几处文化古迹,查阅相关资料,写下了此文。
颇有意思的是,蕲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“家学渊源”,这虽是古代历史现象,却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。家学看重气节、品行、门风,立身做人是第一要紧,学还在其次。古代名门望族留下了家学,也留下了诸多“家训”。有道是“观名扬四海的一代大儒,衮衮诸公,一门风雅,于人于学于家于国,皆成楷模。”
– 01 –
中国哪个地方出的人才最多?当数“三大才子之乡”——江西临川、江苏宜兴,还有湖北蕲春。
下面这些数据足以让人叹为观止,三地才子灿若繁星、彪炳史册,各类名人如此集中的涌现,在中华大地上都极为罕见,令人高山仰止,可谓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绝妙奇观。背后的原因更值得今人探究。
江西临川走出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王安石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“东方戏圣”汤显祖、理学大师陆九渊、词人晏殊、晏几道,文章大家曾巩……自宋至清临川有700多人考中进士,800余卷著述收入《四库全书》,近1800人列入《中国名人辞典》。
江苏宜兴历代曾出进士近400人,现代也是人文荟萃,从宜兴先后走出26位两院院士,近100位大学校长——
(膜拜姿势开启!!!开挂的节奏,宜兴人恨不得承包所有著名大学了,走出港澳台,连美国也不放过。)
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、
北京大学周培源校长、
北京大学沙健孙副校长、
南京大学首任校长潘菽、
南京大学谈哲敏副校长(现任)、
浙江大学胡建雄副校长、
天津大学史绍熙校长、
吉林大学唐敖庆校长、
中原大学潘梓年校长(现为华中师范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)、
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戴羌平、
东南大学王卓君副校长、
西安交通大学蒋德明校长、
南京师范大学夏锦文副校长、
南京师范大学蒋孟平副校长、
苏州大学路健美副校长、
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、
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、
合肥工业大学芮坤生副校长、
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、
台湾大学理学院王瑜院长、
台湾大学虞兆中校长、
澳门科技大学许敖敖校长
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农学院任筑山院长(后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)
……
在教育界有着“无宜不成校”的美谈,徐悲鸿、吴冠中等艺术圈泰斗人物也是宜兴籍。现今央行的掌门人周小川、台球小子丁俊晖等名人来自宜兴。
湖北蕲春所在地黄冈素有“惟楚有才,鄂东为最”之说。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写有一篇文化随笔《千年黄州》,提到黄冈名人灿若繁星,有“千六名人”之说,一共1600余人,其中进士944人(5名状元,61人官至二品以上);举人中的杰出者192人(举人3985人);近现代名人466人。在黄冈有两个县闻名世界,两县“文武安邦定国之人层出不穷”,一个是红安县,200多位将军同一故乡;另一个就是蕲春县,4300多位教授从这里走向全国,有“教授县”美誉。据相关统计,仅北京大学就有蕲春籍教授15人,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有蕲春籍教授50人,全国大学100强中有蕲春籍教授260人。
– 02 –
有幸来到了蕲春蕲州,在这里零距离感受历史风尘中的沧桑故事,仰望文化名人的朗朗星空。
提起蕲州,可能90%的中国人都没听说过,但说到李时珍、吴承恩,无人不晓。这里正是大明医圣李时珍故里,也是《本草纲目》和《西游记》的成书地。两位大家两部巨著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都极有分量。
文学巨擘吴淑、国学大师黄侃、文艺理论家胡风都从蕲州走出。当我们走近胡风故居,同行的吴元西秘书长这样感慨:“门外的拴马桩、青石板,荒草掩映的小径,杂树丛生中的门楼,青砖青瓦,厚重的墙砖,这一切都在似乎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煊赫……”。不远处,红墙绿瓦的胡风纪念馆正在修建,一场追忆历史守望文化的美妙旅程在这里掀起。唯有文化的传统底蕴,才能留住人们的精神之根,延续厚重文脉。
这里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文化现象,也是一个让湖北人骄傲的地方:一条只有100余户人家、约500米长的狭小街道上,走出了近200位博士、教授等,而且接近一半为留洋者。这里就是蕲州东长街,也是著名的“博士街”。
“博士街”很多家庭父子、母女、兄弟、姊妹都是博士。如曾任新华社译审的王北平,一子一女王愚王卓一个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,一个考上清华大学,后双双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。王北平侄子黄磊,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。著名记者袁殊曾兼任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。袁殊之女马元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,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客座教授。
早些年当地媒体报道,在蕲州镇上,李宝珍一家出5个博士的故事被传为佳话。其长子吴永辉是数学博士,目前为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某研究所所长;次子吴永炘,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,在美国任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;三子吴永烽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博士;女儿吴永焘,美国布朗医科大学博士毕业。此外,李的长媳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,女婿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。
据不完全统计从“博士街”走出的教授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恒学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桂国平、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陶梅生、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熊汝成、江西教育学院音乐系王大昌教授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现任党委书记郝翔……
– 03 –
为何一条仅500米的狭小街道竟能走出近200名博士?有何启示?
曾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陶梅生,从“博士街”走出,在他看来,重要的还是这里的文化氛围。试着想想,如果这种学习上进的精神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:家里有前人匾额,平时说话中有相关谚语,周围厅堂有很多名人传说,等等,这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多么大的熏陶!
在过去,把子女培养成秀才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据说,从前博士街人选媳择妻的条件就是:貌中人,性温恭,识文字,善女红。如今,读书求学是一种风气,这里的孩子从小身边就有众多榜样。家里有无读书人,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。邻里吵架时,最怕被人骂的就是“家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”。崇尚读书,孜孜不倦,代代有人。
更重要的原因还得从古镇蕲州的历史说起。
1、千年古镇:文人向往之地
蕲州这个名字至今已有1400多年,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。明朝帝王朱元璋的儿子在这里设荆王府,名士幕僚投奔,商贾富豪争相迁入。王府历十代,存在了198 年。
蕲州名胜古迹遍地,学府寺庙居多,是历代文人向往之地。清代创办的麒麟书院、金陵书院,弟子达数千人,名人名家主办、主讲书院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。李白杜甫曾到此游历,至今这里还有一个名叫白甫冲的地方,有诗云“李杜曾至此,青山纪为名”。苏东坡、陆游也常到蕲州题诗作画。“水漫红石头,状元满街游”是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相会的写照。
当地有“九十九座牌坊,九十九口水井,九十九座庙宇”之说。牌坊多,形容求学术功名之风盛。庙宇多,指的是文化交流很频繁。水井多,指的是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,而且这里水质极好,长期饮用,驱邪养精,身体康健。
2、文昌之镇:辈出鸿儒俊彦
蕲州人历来崇文重教。嘉庆二十五年,有一位名叫陈銮的学生,考取全国文科第三(一甲三名进士)。他读书如镂金刻玉,写字如移山走海的刻苦精神,至今传为美谈。
清代名流、大文学家顾景星结茅为庐,垒石为桌居住于此。清朝汉语拼音定声人、古文学家黄侃,近代文学评论家胡风都是在这里出生并走上文坛。
此前电影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凭借精彩情节和逼真动画广受追捧,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。《西游记》的故事被不断提起,而吴承恩原著的《西游记》成书地正在蕲州。
吴承恩曾在蕲州荆王府做纪善,其职责是“掌讽导礼法,开喻古谊,及国家恩义大节,以诏王善”,有如王府教师,通过讲故事教化王府子孙。蕲州的昭化寺有位名叫悟空的和尚,据《荆王重修昭化寺碑》碑文记载:“昔成化时,有僧悟空,悦其山明水秀,结草为庵, 朝夕颂经, 坚守法戒。”悟空和尚的事迹为吴承恩所知,深受感动,便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翁写进了不朽著作《西游记》。
3、山环水抱:一块风水宝地
大别山长江水!蕲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古镇。大别山龙脉此起彼伏,像舞龙般一直舞到蕲州镇,生动非常;弯弯曲曲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,像玉带般流过蕲州,然后缓缓东流,呈现环抱形状,又被巴水、湍水河兜裹,成为“水抱格”局势。在蕲州的西北方向,分别有桐柏山和大别山挡住了西北风,而又形成了“环山格”局势。
如此说来,除了自身的努力,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、家长的教育观念、自然环境等都是影响一个地方能否走出人才的重要因素。
颇有意思的是,蕲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“家学渊源”,这虽是古代历史现象,却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。“书香门第”、“家世因缘”为历代国人所看重。家学看重气节、品行、门风,立身做人是第一要紧,学还在其次。古代名门望族留下了家学,也留下了诸多“家训”。有道是“观名扬四海的一代大儒,衮衮诸公,一门风雅,于人于学于家于国,皆成楷模。”